為溫哥華海濱區注入新動力 – 以優秀規劃打造明日之城
羅利比斯理



大膽創新的發展計劃已經在溫哥華的內城進行,重點在於協助海濱區轉型更新,由鐵路及工業區, 蛻變為細緻關懷、多姿多采、靈巧多變的都市空間,以提升溫哥華生活質素為依歸。

生氣勃勃的都市均有一個共同特點,就是明顯地不斷創新,以人為本,成為規劃出色、設計優秀的國際名城,盡展本身優勢, 發揮得淋漓盡致,以打造全新面貌。溫哥華的優勢, 就是發展地處於優越的海濱地區,海濱區正值茁壯成長、不斷擴展,帶領溫哥華邁進全新境界。但是,設計規劃總不能一成不變, 溫哥華的例子旨意啟發大家思考, 並非一個楷模。

那麼,溫哥華的海濱區如何革新呢?這主要是把傳統社區及新發展的都市外貌、結構和內涵, 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。溫哥華海濱區的發展就是要打造完美無瑕的社區, 文娛康樂設施和服務近在咫尺, 而市中心更有時裝服飾商店林立的「高街」,讓社區塑造自我獨特風格,令社會各階層真正融合。 他們提供非市場及市場住宅(至少20% 單位是為低收入人士而建造) ,更考慮到長者及兒童的需要,興建家庭排屋 (當中25% 住宅單位必須為幼童家庭而設計)。

他們的海濱規劃亦是以開放空間和公眾理念營造出社區模式和特徵。在溫哥華,行人路是市民生活的焦點。而開放空間的特點,就是避免無實用價值的私人購 物商場,取而代之,以建築物塑造和突顯海濱廣場公園的精髓,成為毗鄰建築群不可或缺的部份。最後,海濱發展就是要可持續發展。隨著關注小組和消費者的訴求 不斷提高,有關概念必須包括具有實用環保天台的綠色建築物、嚴格處理廢物和食水、充分利用另類能源和交通工具,甚至在都市耕種。

從建築角度來看, 高佻的大廈可讓市民居高臨下、鳥瞰壯麗的景致,但各大樓之間必須有足夠的間距, 才可讓他們從建築群中飽覽怡人景色。和諧的街道牆依傳統方式而建設,較高的建築物整齊地隱藏在牆後,免得令人畏懼,讓這些建築物潛移默化印在市民腦海內。 這就是高密度建築物人性化的竅門,讓市民盡量到街上進行各種活動,促成各具特色活力的小商店,排屋和街道融為一體,令蒼翠茂盛、井然有條的園林景致盡現公 眾眼前,亦可成為熙來攘往街道後花園,讓市民遠離繁囂,享有私隱、安全感和寧靜。公眾的觀賞空間和觀景長廊受到保障,私人景觀亦和諧調和。項目發展既能夠 採光,又能提供遮蔽,不論是晴是雨,四季皆宜。還有,含蓄的公眾藝術亦應優先融入每個新社區。

這些建築方案是法規背後的重要理念, 讓密度發展其所長,而高密度具備優質的元素,能提供豪華設施,讓毗鄰基建設施發揮效益,並帶來可觀利潤。與此同時,這友善的社區能夠吸引當初認為市郊是唯一可居住的不同階層人士。由此可見,都市生活方式亦極具競爭優勢。

現在,雖然有關計劃即使成功,仍然需要解決次要的問題 。我們的海濱區發展項目為鄰近的低收入地區帶來壓力。龐大的發展動力在所難免地為這些弱勢社群帶來不穩, 導致流離失所,飽受欺凌。從另一個層面來看, 近距離以不同密度形式發展不同的土地,必然發生難以融合的情況及做成環境惡劣。同時由於新的海濱區大受歡迎,住宅需求急升,令其他有需要的土地備受忽視, 尤其商業用地。因此,近月來他們作出果斷決定,全力保護重要的商業用地,並停止把寫字樓用地改為發展住宅。

為應付這方面的變遷, 以及提升建築物的質素,市政廳須調整監管架構和規劃安排。我們稱這項成果為「合作規劃過程」,讓市民、發展商、從政人士和政府官員聚首一堂,同心攜手,規劃新社區。我們的制度有幾個重要範疇,能夠配合如海濱區般龐大的規劃項目:

  • 高度靈活的監管架構,有助試驗各種更新更好的計劃;
  • 政治中立的發展審批程序;
  • 強而有力、積極進取的規劃部門;
  • 以服務主導的政府機構處理實際的發展申請;
  • 規劃過程必須小心謹慎,在每階段都諮詢公眾,以達成共識;
  • 匯聚公私營機構的專業經驗,集思廣益,完善規劃;
  • 為市政府官員設計有關發展經濟學的教育計劃,讓我們建立發展補償制度,要求發展商一切以公眾利益為依歸,支持有關項目;
  • 制定新的公共設施標準,讓我們能以更長時間和公平對等方式跟發展商洽談。

城市規劃師根據資產和限制,設計出所需的海濱區,配合未來對城市的要求,滿足市民的需要,吸引新市民來居住,為溫哥華帶來朝氣蓬勃和多元化的經濟及社會基礎。 這就是溫哥華的經驗,超級海濱發展項目讓他們實現夢想,實踐以出色規劃、優秀設計打造國際名城的承諾。

以上的摘要取自前溫哥華市政府規劃部聯合總監羅利比斯理先生
在2006年5月24日給香港加拿大商會發表之簡報